《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电力工业取得了显著的发展。电力工业作为一种知识密集型产业,其高速发展带来的是对电力人才素质和能力要求的变化。为了适应这一变化形势,就需要职业院校调整人才培养目标,并重新构建课程取向,从而向社会输送更多综合型高素质人才。
一、电力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取向概念解析
课程取向是指人们对课程总的认知,它集中体现了人们的教育观。课程实施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包括的内容众多,且由于人们对教育的目标、有价值的知识、个体心理等问题存在较大的差异,再加上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背景等的不同,便对课程实施形成了不同的看法。职业技能技术教育的课程取向具有重要的意义,不仅影响教师对课程的设计和分析,还与具体课程计划的实施息息相关,是影响职业院校办学水平的重要因素。在职业技能技术教育中,人们在制定和执行一项具体的课程计划时,并不是按照一种固定不变的课程取向来实施,而是以某一种课程取向为主,结合其他课程取向的混合体,以达到最佳的课程实施效果。
课程取向研究一共分为两类,一类为基础性理论研究,主要从教育哲学的层面来开展;另一类为对某一具体教育类别进行课程取向的研究,其目标是为了阐述看法,该看法包括对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模式等方面的认知,从而为教育类别的设计和实施提供指导思想和参考依据,使课程体系取向和培养目标保持一致性和协调性。
二、电力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取向的意义
电力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取向具有积极意义,其在发展过程中根据学校的性质、定位培养生产第一线工艺性高等技术人才,突出办学特色。电力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取向的研究立足于对近几年的我国电力高等专科教育改革的成果进行研究和分析,特别注重对教学改革的核心课程改革,以进一步明确电力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标准,从而确立新的课程观,提高电力职业技术教育教学效果,彰显学校办学特色。本文对构建电力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体系起关键作用的三大要素,即课程目标取向、课程内容取向、课程模式取向的研究,使其在符合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定位的基础上,按照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新时期企业岗位需求变化和电力专业特点,并借鉴国内外在课程取向方面的经验,对其进行改革和构建,使其顺应教育观念的变化,这不仅对我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课程体系建设、校本课程开发、课程计划设计和实施具有重要意义,也有助于教师在课程实施时,摆脱原有的课程取向,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和市场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进行调整和创新,从而更好地实现我国现阶段电力职业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三、电力职业技术教育课程取向的途径
(一)课程目标取向
1.以满足技术或技术岗位群的需求为目标
以满足技术或技术岗位群的需求为目标的课程取向,其针对的是岗位规范所具备的能力要求。由于学校研究人员的研究基础、研究方式等不同,其对岗位的认识也存在着较大差距。而这一差距则导致其在课程设置方面也存在着较大的差别。既有完全以岗位需求为准的,也有兼顾主岗和副岗要求来设计的,还有针对岗位群的要求来设计的。如西安电专就是完全以岗位需求来设计的课程。如根据“集控机组副值班员”岗位所要求的基本知识、基础技能和基本素质作为课程设计的出发点。
以满足技术或技术岗位群的需求为目标的课程取向,在课程设置和内容选择时,考虑的重心为生产现场正在使用的成熟的技术、管理规范、运行规程等,强调三个对口(基础知识和后续课程的对口、实践技能和生产岗位的对口、职业知识和生产应用的对口)。通过对口设置,加强校企合作,使企业积极参与到学校课程目标取向设置工作中来,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科学性。在此过程中,通过“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方式,让电力职业技术教育课程目标取向不再脱离社会实践,从而在满足电力专业毕业生就业需求的同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推动职业学校电力专业教学改革迈入新的阶段。
2.以满足技术领域的工作需要为目标
以满足技术领域的工作需要为目标的课程取向,其出发点为毕业生从事的工作范围涉及的技术领域要求。这种课程取向与岗位需求取向具有显著的不同,其不针对具体的岗位,而是满足毕业生在一定技术领域广泛就业的需求。如山东电力高等专科学校设置的电厂热能动力工程专业,就是以一般的热力工程设计与热能动力工程技术来进行课程设计,从而使毕业生将来可在火力发电厂、动力分厂、环境保护等行业中就业。
上一篇:对标世界开启国际交流新征程
下一篇: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