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以内蒙古 

来源: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在线投稿】 栏目:期刊导读 时间:2021-03-14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在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建设过程中,充分认识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特征,认真贯彻《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着力提高教育质量,逐步扩展创新创业教育的企业社会参与,突出专业特色,大幅提升新时代职业教育现代化水平,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和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优质人才资源支撑[1]。

内蒙古建筑职业技术学院秉承“励学励行,善建筑成”的校训精神,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致力于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三全”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即指创新创业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要贯穿人才培养的“全过程”,要全面系统建设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注重开发创新创业教育专门活动项目,将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结合,组建专兼职、校内外专家构成的创新创业教育教师团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创新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一、明确新形势下创新创业教育的现实挑战、理论基础和培养目标

(一)社会发展新趋势挑战现有人才能力结构

20世纪社会经济发展取决于人左脑的逻辑、分析、线性思维能力。未来凭借这些远远不够,艺术创作、共情、创造以及全局性思维等右脑能力越来越重要。这一趋势是三大社会因素共同作用汇聚而成:首先,经济全球化不可逆转,依靠左脑的重复性工作正大规模转移到能以最低成本完成这些工作的地区。其次,人工智能趋势加剧。20世纪机器取代人力劳动,21世纪人工智能正在取代人左脑负责线性思维、推理分析的功能。相关职业面临来自效率更高、管理成本更低的人工智能的挑战。再有,世界各地物质财富积累程度空前提升,人的富裕程度随之提升,价值需求发生了结构性跃迁。应对新趋势,最紧迫的并非升级人现有的逻辑能力,而是为人提供缺失的且并未自知的能力。这就需要右脑的创造、创新能力[2]。高职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应把握趋势,帮助学生科学地认知自我,培育坚定的意志力、强烈的责任感、无限的创造力、高效的合作力。

(二)创新是人所具备的潜在力量,创新人才是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力量

近年来,心理学领域提出第三驱动力行为理论,即完成任务所带来的愉悦感源自内在的自我激励。人类已经历二次行为驱动力升级:第一次几乎全部基于生存需求;第二次基于重复性工作管理,人以媒介物实现自我评价。丹尼尔·平克在其《驱动力》一书中认为:人是由两个矛盾的自我中心组成。一个是自私的功利中心,它告知人生是零和游戏,以牺牲他人物质资源为代价积累自身财富;另一个是道德的无私中心,它认为人是团队的一部分,团队发展意味着个体成长。功利中心由金钱权力等外在奖励驱动;无私中心则受到对学习的热爱、责任感等内在动因驱动。二者同时存在,人会针对情景运用不同的驱动模式。非功利性驱动模式会使人获得内心解放,也是创造力和幸福感的释放。创造力源于无私中心,有创造力的人会把创造过程看作是对创造的回报。在教育实践中,我们应注重人的自我激励,帮助学生建立“内奖”机制,以获得更高的内心秩序水平和更多突破性成长。同时为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关键在于人才。

另外,神经认知领域的科学研究最新发现,人脑具有神经可塑性,人可以通过经验原因引发大脑结构改变。人脑由神经元细胞和神经胶质细胞相互连接构成,通过加强或削弱连接,人脑结构发生改变。大脑并不像计算机,而更像一座不断变化空间结构的城市,大脑有独特的神经结构用以最佳地契合个人需求。基因和童年经历对大脑只起到部分塑造作用,后期环境刺激可持续重塑脑神经。重塑脑神经的原理与重构城市空间相似,拆除或毁弃旧有布局后开展新建设。身份认知和行为方式不仅是心理产物,也是大脑的物理建造。基于上述科学理论的新发现,创新是所有人都具备潜能。这就要建设关照现实需求,结合科学理论,“以职业需求为导向、以实践能力培养为重点、以产学研用结合为途径”[1]的高职创新创业教育教学体系,使个体不断实现思维和行为层面的自我超越,为提高国家竞争力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有力支撑。

(三)在科学判断新形势的基础上确立创新创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

面临日益加剧的社会复杂性和不确定性,个体要相应地通过提升认知层的复杂性和行为层的有效性来增强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高职创新创业教育则需要以培养人的问题意识和解决问题所需的意志力、责任感、创造力、合作力等基础性能力为目标。

上一篇:对郑敬诒职业技术学校体育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
下一篇:没有了